中山在线

搜索
热搜: 中山网
查看: 5488|回复: 0

档案见证小康路(二) 从“五渡海”到高铁行,中山交通大变身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5-23 17:22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5ec88a7aacc5a.jpg
   上世纪90年代的番中公路。

5ec88a7ab405a.jpg
   1984年,建设中的国道105线小榄沙口大桥。

5ec88a7ab85b6.jpg
●1994年的中山港大桥。

图片除署名外,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

交通攻坚,是打响“重振虎威”的第一战。未来五年内,中山将投入超过1500亿元推动交通大发展,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,形成内联外通、综合立体、开放融合、高效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。

昔日去广州要过“五渡海”

说起中山交通发展的历史,负责编写《中山市交通志(1990-2015)》的李毅然,首先想到的就是那“五渡海”。

1975年初至1976年5月,狮滘口桥改造,往返广州、石岐,在今天西区狮滘口桥位置还得多过一次渡。

有热心市民反映,1984年沙口大桥、细滘大桥、容奇大桥、三洪奇大桥开通后,往返中山、广州不再需要过车船渡了(其实,第五渡白鹤洞是可以不用过的,只是因为广州中山八路和珠江大桥经常塞车,许多人提早在白鹤洞下车过渡到南方大厦)。1987年-1988年,105国道沙朗至沙口大桥段修路,中山广州单程车程耗时要6-8小时,许多人又重新坐回“红星”轮。随着洛溪大桥通车,再加上1992年底,番中公路通车,中山广州之间的交往更加便利。

此外,1988年5月,横跨西江的外海大桥通车,从古镇镇往江门不再需要过渡;1987年、1990年,新环大桥和斗门大桥先后建成通车,神湾到斗门白蕉也实现无渡化。

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中山将全市的沙土公路扩宽改建为水泥路,实现镇镇通水泥路,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“七五”期间交通建设先进市。

番中公路建设后期,打通中山南大门,接驳珠海、澳门的城桂公路开建。公路全线纵贯五桂山,大部分路段穿越山岭重丘区,筑路工程艰巨,是中山所有公路工程开挖量最大的项目。

进入21世纪,京珠高速、中江高速、广珠西线高速、西部沿海高速纵横于中山大地,大大缩短了中山与周边城市的距离。

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山就好像是公路建设的大工地。”原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陈锦昌回忆说。

在公路骨架逐步完善的同时,中山的港口枢纽也进入改造期,形成公路骨架、港口枢纽相结合的水陆联运立体交通网络。

1991年底,中山港货运码头扩建,建造5000吨级码头1个、3000吨级码头2个、1400吨码头4个,年货物吞吐能力达125万吨。

为方便世界各地来往中山及珠江西岸宾客的出行,港口客运业务也得到长足发展。1985年2月9日,中港客运联营有限公司正式开业,同日中山-香港客运航线开通首航。

2011年1月7日,历经5年建设的广珠城轨正式通车,结束中山没有铁路的历史,乘城轨40分钟可到广州。

中山与深圳,隔珠江口相望,相距不远但陆路交通不近。现在,在马鞍岛远眺伶仃洋,连接两城的深中通道已初具雏形。深中通道建成后,两城最快可实现半小时通达。


5ec88a7abaa17.jpg
5ec88a7ab641e.jpg
5ec88a7aaefe9.jpg
5ec88a7aaa334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